道家六字訣(二)

六字訣古籍記載

南北朝  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》:

「凡行氣,以鼻納氣,以口吐氣,微而行之名曰長息。納氣有一,吐氣有六。納氣一者謂吸也,吐氣六者謂吹、呼、嘻、呵、噓、呬,皆為長息吐氣之法。時寒可吹,時溫可呼,委曲治病,吹以去風,呼以去熱,嘻以去煩,呵以下氣,噓以散滯,呬以解極」。


隋朝  智覬法師《修習止觀坐禪法要》:

「但觀心想,用六種氣治病者,即是觀能治病。何謂六種氣,一吹、二呼、三嘻、四呵、五噓、六呬。此六種息皆於唇口中,想心方便,轉側而坐,綿微而用。頌曰:心配屬呵腎屬吹,脾呼肺呬聖皆知,肝臟熱來噓字治,三焦壅處但言嘻。」


唐朝   孫思邈《四季行工養生歌》:

春噓明目木扶肝

夏至呵心火自閑

秋呬定致金肺潤

腎吹惟要坎中安

三焦嘻卻除煩熱

四季常呼脾化餐

切忌出聲聞口耳

其功尤勝保身丹


明朝   張三豐《張三豐太極行功歌》:

兩氣未分時,渾然一無極。

陰陽位既定,始有太極出。

人身要虛靈,行功主呼吸。

呵噓呼呬吹,加嘻數成六。

六字意如何,治臟不二訣。

治肝宜用噓,噓時睜其目。

治肺宜用呬,呬時手雙托。

心呵頂上叉,腎吹抱膝骨。

脾病一再呼,呼時把口撮。

仰臥時時嘻,三焦熱退鬱。

持此行內功,陰陽調胎息。

大道在正心,誠意長自樂。

即此是長生,胸有不死藥。


清朝   徐文弼《壽世傳真 修養宜行外功 六字行功各效驗歌》:

噓屬肝兮外主目,赤翳昏蒙淚如哭,只因肝火上來攻,噓而治之效最速。

呵屬心兮外主舌,口中乾苦心煩熱,量疾深淺以呵之,喉舌口瘡並消滅。

呬屬肺兮外皮毛,傷風咳嗽痰如膠,鼻中流涕兼寒熱,以呬治之醫不勞。

吹屬腎兮外主耳,腰膝酸疼陽道痿,微微吐氣以吹之,不用求方需藥理。

呼屬脾兮主中土,胸膛氣脹腹如鼓,四肢滯悶腸瀉多,呼而治之復如故。

嘻屬三焦治壅塞,三焦通暢除積熱,但須六次以嘻之。此效常行容易得。


《青雲老人語錄》:

「人身內臟,最易染病。若不即治,死機伏矣。此吹呼嘻呵噓呬六字,真乃無上妙法,可治一切內臟之病,無病者行之,亦可以滅絕妄念,遠避邪魔也。每日子後午前,瞑目靜坐,叩齒嚥津,輕念此六字。如心有病,則叉手項上,輕呵三十有六度。如病在腎,則雙手抱膝,輕吹三十六次。如病在肝,手叉玉枕,睜目微噓三十六次。如病在肺,雙手後反,微呬三十六次。如病在脾,則雙手貼腹,嘬口輕呼三十六次。如三焦積熱,則仰臥瞑目,輕嘻三十六次。此無上法,庸人不知,惟行過者知之耳。予年未三十,即得此訣,持久行之,垂百十年,至入道未止也。諸生宜謹誌之。」


知古老人歌:

六字能將壽數添,修補臟腑勝靈丹。

肝屬木兮需瞪眼,胸前鬱悶即能痊。

心呵雙手平心按,火降勞宮病得安。

消化不良誰作主,脾呼撮口臂撐天。

呬呼肺病能根治,雙手撐開氧氣添。

固腎還宜雙抱膝,口吹濁氣上靈山。

三焦理氣須嘻字,兩手高擎汲湧泉。


為什麼氣功總是講求呼吸要細長緩慢?

放慢呼吸可以減緩腦波的頻率,使腦波從激情的γ波(30-60Hz)降到警戒緊張的β波(12-30Hz),然後再降到安靜放鬆的α波(7-12Hz)。(註:1Hz=每秒振盪1次的頻率)。研究發現,呼吸速度如果降到每分鐘低於8次時,腦下垂體就開始完全地分泌。如果再降到每分鐘低於4次時,松果體就開始作用,身體也逐漸進入冥想狀態。這些腺體分泌量的增加意味著身體自癒力的提升。


補充:

馬禮堂:

長噓補氣順經行,

汙濁噴出清氣容。

呼氣要從井穴起,

須知順序是相生。

肝若虛時目爭睛,

心呵頂上連叉手。

肺知呬氣雙開弓,

腎吹抱取膝頭平。

脾呼單托需嘬口,

三焦客熱手雙擎。


道家六字訣(一)

      南北朝時,著名的「山中宰相」陶弘景,在《養性延命錄》「服氣療病篇」中,寫到:「凡行氣,以鼻納氣,以口吐氣,微而行之名曰長息。納氣有一,吐氣有六。納氣一者謂吸也,吐氣六者謂吹、呼、嘻、呵、噓、呬,皆為長息吐氣之法。」這裏所記述的「吐氣六者」便是道家的六字訣。

      道家六字訣是道家五術之一,長期習煉可養生延年,亦可去除臟腑隱疾。因其效用顯著,後世古人多有習練。這其中最著名的是兩位百歲老人,第一位,是活了141歲(也有說120歲)的「藥王」孫思邈,他曾在《四季行工養生歌》中,專門記述了六字訣;另一位,則是「年齡成迷」(有說212歲,有說197歲)的百歲老人張三豐,他在《張三豐太極行功歌》中,非常推崇六字訣。隋朝的智顗法師,還把六字訣引入佛門,用以治病。在《青雲老人語錄》,《知古老人歌》以及清朝徐文弼的《壽世傳真》中都有六字訣的記載。

      但記載最全面的還是《道藏》中的《太上玉軸真經》。六字,噓、呵、呼、呬、吹、嘻,分別對應肝,心,脾,肺,腎,三焦。習練法按五行相生之理(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)由肝木起,噓字決入,順行六字。每字6次,6字共36次,為一小周天。吸氣時雙唇緊閉,舌抵上腭,以鼻吸氣。吐氣時做六字口型,但不發出聲音。吸氣吐氣都要細長緩慢,這便是陶弘景所言的長息之法。時間可長可短,因人而異,初學者易短不易長,習功日久可逐步加長時間。有一個參考標準,吸氣6秒,屏氣6秒,呼氣6秒。在這個標準以上的,為合格,一般一個小周天下來12—18分鐘。我身邊習練者中,最長時間為33—36分鐘。坐立行臥皆可行功,站立效果最佳,配合無極樁或握固樁效果更佳。習練時,口中有津液溢出,則證明此次行功有效。環境要找空氣清新之地,若無好環境,寧可居家練習,不可在室外渾濁之地練習。如果在室內練功,空氣一定要流通,不能密不通風。習煉最佳時間為每日清晨,其他時間也可,只不過效果沒有清晨顯著。

      六字訣的順序,是古人根據五行生克之理所排。所以要按次序習煉,不易變更顛倒。 但可依四季加強某個臟器的練習;也可以針對生病的臟腑加強練習。例如:心臟不好,平時就勤練「呵」字訣。

      初學者最好發聲,發聲時口型容易掌握,口型掌握正確,腹式呼吸練熟以後,自然呼吸深長,由胸腔深入小腹丹田之內,真氣調動起來水到渠成,自然而然就不出聲了。已故的氣功大師馬禮堂曾做過分組實驗,發現發聲的比不發聲的收效快,所以初練時最好發聲。一般說來,半個月或一個月就不出聲了。這個時候每個人感覺會不一樣,會感覺到有一種氣流通行上下,有的感覺熱,有的感覺涼,有的感覺麻脹,有的感覺輕松。

     」外病易去,內疾難知「,所有的大問題都是小問題的不解決累積而成;所有的大病也都是小毛病不上心,不在意,不當回事累積而成。如果列位家中有礦,亦或是官商二代,可以無視自身小疾,發展成大疾之時,只需去醫院即可(當然,前提是所得之病有法可治)。家中無礦,亦非官商二代的,多花點時間,有病去病,無病防災,固本培元,打好自己的身體底子。

      最後,願所有習練者,都能達到鬼谷子所言「安靜五臟,和通六腑,精神魂魄固守不動」的境界!



厭勝之術

      「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。千門萬戶曈曈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」這是宋代王安石的《元日》詩。講宋時百姓每到春節,家家戶戶喝屠蘇酒,放鞭炮和換門上的桃符,以便驅邪引福。這裏的桃符,上書神靈之名(神荼shēn shū、郁壘yù lǜ),是民間所用的」厭勝物「。  

      厭勝:討厭的「厭」字,此處念yā,通「壓」,有鎮壓的意思。民間流傳的風水術中常用,起源有說是魯班術的一種,有說是古代巫術的一種,能以詛咒製服人或物。

      傳說禹當年逼迫舜退位以後,把舜流放到蠻荒之地,又迫害死了舜的至親。天下人認為禹無德,沒有資格居帝位,部分諸侯就想造反推翻禹。這時,禹身邊一個叫施黯的人,懂巫術(厭勝之術是巫術中的一種),建議禹把從九州收集的貢金,分五陽四陰(古人認為金有雌雄之分,也就是後來術數中的陰金和陽金之分)鑄成九鼎,上刻九州各州之風物以為符,鎮壓之,這樣各諸侯皆不能反。於是,禹按施黯所言鑄成九鼎。

      又有傳說當年周武王伐紂,天下諸侯,有位丁侯不肯朝見。武王礙於丁侯實力,不敢輕易攻伐,不得不再請呂尚(呂尚便是姜尚,姜子牙)出馬。呂尚起初因為妲己的事沒答應。這裏插一句,當初攻進朝歌,武王一見妲己,便想納入後宮,呂尚見狀,下令斬了妲己,因為呂尚的女兒(也有說孫女)嫁給了武王。武王悲憤交加,就把呂尚封在了遠離鎬京的齊地。但此時丁侯不來朝見,武王怕其他諸侯效仿,只得硬著頭皮再請呂尚出山。第二次,武王讓呂尚的女兒去請,呂尚怕女兒回去吃虧就答應了。呂尚找見過丁侯的人,畫了丁侯的畫像。畫像畫好後,呂尚在畫像前做了一通法,念了一通咒,隨後又射了幾支箭在畫像上。過不多久,丁侯就莫名其妙的病了。當丁侯得知是呂尚搞的鬼,馬上就派人去向武王表示臣服。後來呂尚分別在不同的日子,拔掉了射在畫像上不同位置的箭,丁侯的病也就不藥而愈了。武王知道呂尚還會此術,心中五味雜陳,結果在滅商三年後就駕崩了。

       後世傳說「厭勝之術」始於姜太公,蓋因於此。這件事在《太公金匱》中也有記載。

       在木工裏一直有個傳說:據說當年建都江堰旁張儀樓的,正是魯班本人。樓建好以後,魯班在橫梁上的凹處,放了一個挑擔的小木人,兩邊擔上各放了一粒谷物,用來保持木人的平衡,並且留下一句話,說:木人不倒,水不進蜀。1000多年後,唐朝時,都江堰決口。當地幸存下來的人爬到張儀樓的橫梁上,一看才發現,小木人擔上的谷物被老鼠吃掉了。

      其實,民間的「魘鎮術」就是「厭勝之術」,使用之時都要配合「厭勝物」。民間常見的「厭勝物」一般有石敢當,八卦鏡,獸面瓦(鬼瓦),鎮五營,風獅爺······閩南地區的「李廣箭」也屬此列。現今,流傳最廣的莫過於過年時給孩子們的「壓歲錢」,只是,偏離了原本之意。

     「厭勝之術」其為術也,無正無邪,從福納吉,招災引禍,全系乎人。



龔自珍《乙丙之際箸議第九》

當彼其世也,而才士與才民出,則百不才督之,縛之,以至於戮之。戮之非刀、非鋸、非水火,文亦戮之,名亦戮之,聲音笑貌亦戮之。戮之權不告於君,不告於大夫,不宣於司市,君大夫亦不任受。其法亦不及於要領,徒戮其心,戮其能憂心、能憤心、能思慮心、能作為心、能有廉恥心、能無渣滓心。又非一日而戮之,乃以漸,或三歲而戮之,十年而戮之,百年而戮之。才者自度將見戮,則蚤夜號以求治;求治而不得,悖悍者則蚤夜號以求亂。夫悖且悍,且睊然眮然以思世之一便己,才不可問矣。向之倫,聒有辭矣。然而起視其世,亂亦竟不遠矣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龔自珍《乙丙之際箸議第九》


有一種時代,看起來怎麽看都像一個盛世。國家好象很強大,尤其是國家顯得特別穩定。但是在這個國家裏邊是怎麽樣的呢?如果出了一個有才能的人,周圍一百個無才無德的人就會監督他、束縛他,甚至殺掉他。這種殺,不一定消滅他的肉體,是消滅他的能憂心,能憤心,能思慮心,能作為心,能有廉恥心,能無渣滓心。這樣的結果是,在這樣的社會裏,在這樣的國家裏,在這樣的民族裏,不僅找不到一個才士、一個才民、一個才商,甚至連才偷、才盜都找不到了。


專製政治通過對個體天賦和發展空間的擠壓,最終讓一個民族失去了活力。唯一得利的就是專製君主本人,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些階層。



 


足太陽膀胱經不通的常見癥狀

 

武王伐紂(六)

(六)

       姬發去世後,姬誦繼位,是為周成王。此時,周成王年幼,周公姬旦攝政。

       本來負責監督帝辛之子武庚的管叔、蔡叔、霍叔,此時卻聯合武庚舉兵作亂,史稱「三監之亂」。這一亂就亂了三年,「牧野之戰」是滅商,前後也只半年左右時間;而「三監之亂」是周人內鬥,卻打了三年。管、蔡、霍三人打出的口號是姬旦篡奪王位,要害周成王;不過隨著三人的失敗,歷史的記載被寫成三人受武庚蠱惑,造謠汙蔑姬旦。從魯國不僅擁有周朝非常重要的祭器,其在分封國裏的地位也十分崇高,且爵位之高甚至超過姬昌眾子和姬發的親生兒子這幾點來看,三人所言不虛。

      至於姬旦為什麽不敢殺死周成王,一是忌憚呂尚,二是其他兄弟反對。但這股怨氣仍在,於是在攻滅奄國後,姬旦下令:女子全部強奸,賞賜給士卒。強壯有用的男子全部閹割,做奴隸!小孩子統統摔死,因為沒用,養起來還麻煩!至於沒用的老年男女,是統統殺死還是流放,沒有記載。太監之所以又稱閹人,其源便是姬旦滅奄後的「所作所為」,太監製起源於周朝,其源在此。 

      商朝女性地位高,這在姬旦看來是不能接受的,於是在大規模閹割一國男人之後,他開始做周禮,從禮法宗族上迫害女性。「男尊女卑」讓世人都認為只有男人值得尊重,愛護,而女人則要順從男人,要被男人統治。這樣一來,女性在周禮製度下,實質是淪為了生殖工具。有人說中國的傳統是繁殖戀,指的就是以周人周禮為代表的傳統。而其影響一直到現代,千年以來「重男輕女」的思想,其禍根源便是周禮,姬旦則是始作俑者。

      禍害完男人和女人後,姬旦又開始對後人下手。

      首先,為了掩飾做賊心虛,周人立即抹黑帝辛,證明自己的正統性。其次,誰敢說真話,就殺誰。哪怕你是姬姓,也不例外。所以說了真話的管叔(姬旦篡位),雖然和姬旦是同父同母的兄弟,照殺不誤。後人怕得罪周人,都跟著喊。繼姬發給帝辛一個惡謚之名紂後,春秋戰國的諸子們在不了解歷史真相的前提下,充分發揮了「一犬吠形,百犬吠聲」的效應,給帝辛虛構了不少新的罪狀,例如作炮烙之刑、把人剁成肉醬、剖割孕婦之胎等。後世「獨尊儒術」的漢朝統治者繼續把帝辛作為反面形象宣傳。這帝辛的「荒淫殘暴」也就成了「三人市虎」的真實上演。而篡改前朝歷史,比毀掉前朝歷史更可怕,這種可怕的流毒卻影響了整個中國歷史,源起禍首就是姬旦。

       周雖費盡力氣篡改史料,但連推崇周禮的孟子看了《尚書·武成》後,都不予認同,感嘆道:「盡信書,不如無書。吾於《武成》,取二三策而已矣。仁人無敵於天下,以至仁伐至不仁,而何其血之流杵也?」漢朝王充則評說:「察《武成》之篇,牧野之戰,血流浮杵,赤地千裏。由此言之,周之取殷,與漢、秦一實也。而雲取殷易,兵不血刃,美武王之德,增益其實也。」二人都表明一個意思,果真是「一戰克殷」的話,何來血流漂杵,赤地千裏。可見,周篡改歷史的水平的確不怎麽樣。 

       再說周的分封,周滅商是以諸侯聯盟的形式,其中各諸侯勢力很多。周雖滅商但是無法一家獨大、無法以絕對優勢進行中央集權統治,所以只能分封那些諸侯勢力,是迫於形勢而非真心實意。當時四方蠻夷太多,需要分封諸侯守衛邊疆拱衛王室,所以周連三皇五帝的後人都從垃圾堆裏扒拉出來給分封了,美其名曰「興滅國,繼絕世」,實則是為姬姓守天下。 

      號稱800年(實790年)的周值得吹噓的,也只有「成康之治」而已。史稱「成康之治」「刑錯四十年不用」,但只限於周管轄範圍內,只關中一帶,非全天下。周康王一死,周昭王繼位,結果在與楚國的戰爭中溺死於漢水,自此周由盛轉衰。之後,周不是被九夷攻伐,就是被戎狄侵擾,直到遷都洛邑。東周的周天子有名無實,與乞丐無異,諸侯沒有多少上貢。周天子派出使臣去向諸侯討要貢品時,都得看諸侯們的臉色。大國諸侯心情好時多給點,就當打發乞丐一樣;心情不好時就找借口派兵討伐,順便搶占些地盤。

      話說姬旦滅奄後,忠於帝辛的名將飛廉,惡來的後代被姬旦西遷至邾吾,而正是這西遷一支的後代,建立了秦,在幾百年後滅了周。周雖滅,而周人的頑固、保守、殘忍、虛偽卻遺禍千年,荼毒至今。



武王伐紂(五)

(五)      

       牧野之戰前,姬發曾經第一次偷襲商朝,稱為孟津觀兵。周人自己寫的史書說有八百諸侯不期而會。咋一聽八百諸侯以為人多勢眾,實則不然。牧野之戰周人出動48,000人,加上聯軍一共10萬出頭。而孟津觀兵時卻有幾個實力相當的大諸侯未到,也就是說孟津觀兵的兵力絕不會比牧野之戰的多。牧野之戰時,即使按八百諸侯計算,加上諸侯自己每個諸侯帶的人數也不過是60多人。而孟津觀兵只會比這少不會比這多。甚至有考證孟津觀兵的八百諸侯每個人只帶了30人而已,甚至有的只帶了隨從。

       一路上魚躍入船中,姬發認為是不祥之兆,便想退兵。有人勸,只要把魚吃了祭天就可以轉兇為吉,姬發照做。於是繼續進軍,到了孟津,一團天火把姬發住的帳篷燒了,這下姬發說什麽也要回鎬京,不再前進。一來聯軍的兵力屬實太少,二來姬發決意不前,呂尚也就不再多勸。後世史官說孟津觀兵是姬發要試諸侯之心,驗己之威望,純屬意淫。所謂八百諸侯不過是「見骨頭就上,望棍棒便逃」的狗,商強則從商,周強則從周,彼時也不過是為了跟周從商那邊劫掠財富,好比一群貧農跟隨土匪搶劫地主。實質不過是合夥搶劫罷了,只不過這些搶劫犯都是諸侯,作案成功後,可以篡改案底,美其名曰「仁義之師」討伐「無道暴君」。

       牧野之戰時,姬發的盾牌掉在地上摔碎,行軍遇上大雨,每次姬發都會想到出發前魚辛的諫言:歲在北方不北征。就要掉頭回鎬京,不過每次都被呂尚一頓痛罵後,又硬著頭皮上路。偷襲得手後,做為「帶頭大哥」的姬發開始分贓,他把當時的富庶之地都分給姬姓,邊遠貧瘠之地分給聯盟諸侯,目的就是為了「以藩屏周」。一路痛罵加上又斬了妲己,讓姬發想離自己的老丈人遠一點,就把呂尚分到了齊地。繼承並發揚周人虛偽本質的姬發,對呂尚說:尚父,我聽說東夷所在實乃富庶之地,且離你的老家呂地也近。雖有些許殘余,但在尚父盛名之下,相信會一掃而光。這富庶之地普天之下只有尚父方配享有。能把趕人的話說得如此冠冕堂皇,可見其虛偽本質。

       用人臉朝前,不用人臉朝後。呂尚笑而不語,轉身離去。

       在消滅了商朝的殘余抵抗勢力後,姬發自稱「天子」。商朝的王都稱帝,姬發為什麽不直接稱帝呢?在這一點上,不得不說姬發倒是有點自知之明,知道自己稱帝還不夠格,但也不能繼續用王,於是弄出個「天子」來代稱。一個是人間大帝,一個上來就給別人當兒子,孰高孰低,不辨自明。

       自稱「天子」後,姬發想人前顯擺,耀武揚威一番,於是便召集天下諸侯。但丁侯卻不肯朝見,姬發想起孟津觀兵和牧野之戰時丁侯一次未到,是一點都不把他放眼裏。於是想出兵攻打,但丁侯實力不容小覷,自己這邊剛打完仗士兵疲乏,加之自己不會兵法,身邊又無能征善戰之人,不敢輕易出兵。但此時丁侯不來朝見,其他諸侯一旦效仿,自己連這名義上的天下共主,也做不了了。

       迫於無奈姬發不得不再硬著頭皮請呂尚出山。此時,呂尚剛打敗萊侯,正想清靜,可這不爭氣的女婿又有求於他。 

       起初呂尚沒答應。於是第二次,姬發讓呂尚的女兒去請,呂尚怕女兒回去吃虧就答應了。

       呂尚找見過丁侯的人,畫了丁侯的畫像。在畫像前施展「厭勝術」,丁侯就莫名其妙的病了。在丁侯得知是呂尚搞的鬼後,就派人去向姬發表示臣服。後來呂尚收回「厭勝術」,丁侯的病也就不藥而愈了。姬發知道後,大吃一驚,沒想到自己的老丈人還會此等法術。本來就噩夢纏身的姬發,從此更加心緒不寧,滅商三年後,姬發去世。

       姬發去世後,繼承周王位的是誰?周又將如何發展呢?



武王伐紂(四)

(四)

       話說當年周人的祖先公亶父,打不過周邊的戎、狄部落,只好往東跑。跑的時候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,對眾人說:我這是愛民如子呀,害怕人民的死傷啊!雖然跑到岐山,但戎、狄的威脅仍在,於是公亶父臣服於商,對抗戎狄。據說就是在這時,也不知是祖先托夢,還是有高人點撥,公亶父與當地的姜族聯姻,學習先進文明,並且時常說,希望有聖人可以幫助周人興旺。

       姬昌被囚後,整日在獄中推演八卦,此事在朝歌傳開,眾人不以為意。但這時,卻有一人出來,說其有不臣之心,還上報給帝辛。此時的帝辛,性情大變,沒有聽上報之言。

       這裏不得不提一下,商朝的青銅器。商朝是中國歷史上青銅器最繁盛的階段,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廣泛使用。但由於古代技術不發達,使得青銅器中的鉛含量很高,商朝後期尤為嚴重。殷墟出土的商朝人骨中鉛含量超標嚴重,證明商朝晚期貴族存在嚴重的鉛中毒現象。鉛中毒,會使人性情大變。青銅中含銅、錫、鉛三種金屬,原本沒什麽,但其中的鉛易溶於酒精。中國科技大學曾做過實驗,用青銅容器加熱米酒,最後發現米酒中的鉛含量會暴漲1200多倍。而商人又好酒,帝辛更是豪飲之主。有專家分析,鉛中毒可能是商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同樣的例證,在古羅馬的幾個皇帝身上也得到了驗證。周朝建立後頒布《酒誥》,恰巧避免了此害。

       姬昌被放後,得知有人識破其心機,便派人尋找此人。幾經打問下,得知此人名為呂尚,是一位奇才。於是姬昌親自去拜見,一番交談後,姬昌大喜,說:您就是我太公盼望的聖人呀!說罷,便邀請呂尚去周。呂尚看商朝王族內部互相傾軋,自己也不受重用,便答應了。

       呂尚第一次去周,一看周人的實力與商相差太遠,便又回到商。於是姬昌又派人來相請,呂尚便第二次去周,這次呂尚提出一些意見,便又返回商。第三次,姬昌尊呂尚為太師,又讓姬發娶了呂尚的女兒,終於呂尚開始輔佐周。《鬼谷子·忤合》篇中記載「呂尚三就文王,三入殷」,說的便是這段歷史。在後世浩瀚的史書中,只有鬼谷子說了真話,但也就是因為鬼谷子說了真話,所以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打壓為禁書。

       呂尚歸周後一邊操練精兵,一邊殲滅周附近親商部落。同時派人與商朝王族內部反對陣營互通消息,又聯絡東夷各部襲擾商朝,使得商與其鐵桿盟友疲於應付。最終,在得知帝辛出兵二十萬征伐東夷時,出兵偷襲朝歌。

       攻進朝歌後,姬發想把妲己納入後宮,呂尚不答應,並下令斬了妲己。姬發內心惱怒,但不敢明言。

       滅商之後,姬發分封有功之臣。對功勞最大又是自己嶽丈的呂尚,姬發把他分到了遠離鎬京的齊地。我們現在看那是鹽的產地,是富庶之地,但在當時,那裏是東夷殘余勢力的地盤,而且那消失的20萬商軍主力,最後的消息就是在東夷之所。可見姬發對自己的這位老泰山是存有怎樣的心機。

       為了防呂尚,姬發還把周公的封地分在魯,一方面監督呂尚,一方面防範呂尚。但周公多聰明呀,所以活著的時候一直不去封地,直到死後才回到封地。《曲阜縣誌》記載: 「武王十三年定天下,封公於少昊之墟曲阜,公不就封,留相武王。」周公一看呂尚把所有殘余勢力全打敗了,就找借口說要留在鎬京輔佐二哥,活著的時候一直不去封地。呂尚也在齊地自享清閑。

       但就在不久後,發生的一件事,讓姬發不得不再請呂尚出山。那麽究竟發生了什麽事?呂尚會答應再次出山嗎?



武王伐紂(三)

(三)     

       帝辛,商朝最後一代君主, 在位39年(前1085-前1046年)。按史書記載,帝辛聰敏過人、高大帥氣、力量超群、文武兼具,典型的商朝版「高富帥」加文武雙全。帝辛之帥,只能通過史書記載的「長巨姣美」去想象了;但帝辛的力大無窮,則可以通過「倒曳九牛」和「撫梁易柱」兩個故事了解。道家導引術中的「倒拽九牛尾」,源起便是帝辛的「倒拽九牛」,後來,這一式被少林寺收入《易筋經》,至今流傳。

       繼位前,帝辛多次帶兵征伐東夷,屢立戰功。繼位後,帝辛在發展國力的同時,繼續對東夷用兵,將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。但正是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,給了周人可乘之機。

       商朝在「兄終弟及」和「父死子繼」的王位繼承問題上,曾發生「九世之亂」,使得商朝的王族內部損失慘重,離心離德。雖然祖甲改革有一定緩解,但王族內部革新派與守舊派仍然爭執不下,且互相傾軋。被孔子稱為「殷末三賢」的微子,是帝辛同父同母的哥哥。因其母在微子出生時為妾,而帝辛出生時成為正妻;所以帝辛為「嫡長子」,而微子卻是「庶長子」。當時,擁立微子的也大有人在,但最終因軍功和「有妻之子,不可立妾之子」的「嫡長子繼承製」而敗下陣來。「殷末三賢」的另外兩位比幹、箕子,是帝辛的叔父,如果按「兄終弟及」的老規矩,二人極有機會得到王位,而「父死子繼」的王位繼承製和貴族公議製的廢除,使得他們牢騷滿腹,積怨已久。商朝王族以三人為代表形成了盤根錯節,態度強硬的反對陣營。

       在反對陣營的處處掣肘下,帝辛一邊打壓神權、不用貴戚,一邊破格任用奴隸和外來人才,這其中有不少其他部落的逃臣,如費仲、飛廉、惡來等。朝歌被周人偷襲攻占後,飛廉、惡來仍率部征戰沙場,最終以身殉國。而微子則拿著商族王室的宗廟禮器,袒露上身,反綁雙手,跪著向前乞降。這一幕,做為長輩的箕子實在看不下去,所以率部北上,去了朝鮮。後世一直存在一個疑問,帝辛攻打東夷,朝歌空虛的消息,周人是如何得知?而且從周人出兵的速度看,事先早有準備。要知道,在商周之際,交通信息傳輸條件相當不便。除非商朝內部有人不斷給周人傳送信息,而且還必須是能接觸到軍國大事級別的人物,那麽至於是「殷末三賢」中的哪一位?看看周朝後世對誰贊揚極佳便可知。周人篡改的史書中把膠鬲做為間諜,一個管魚鹽的小官兒,怎麽可能比以上三位知道的更清楚。膠鬲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傳遞信息的人,而非透露和出賣信息的人。

       牧野之戰時奴隸倒戈一說,已經被證實是現代有奴派學者根據史書而臆斷的說法,但反對陣營的王族勢力所帶領的部眾倒戈卻未排除。

       有句話「不怕神對手,就怕豬隊友」,可到了帝辛這兒是「不怕神對手,就怕賣隊友」。周人攻來時,商朝王族有迎戰的,有觀望的,甚至還有帶路的。而商時的大邑無墻,帝辛無法據城堅守,不管是出於自身的驕傲,還是出於商朝王族的尊嚴,他沒有投降和逃跑,而是選擇了自焚。烈焰焚身,這可比後世的許多皇帝強的不是一星半點;秦始皇不讓身邊的人說「死」字,隋煬帝走到哪都隨身帶著毒藥,天王洪秀全怕被千刀萬剮直接吃毒草自殺,沒一個敢直面死亡。後世總拿帝辛和隋煬帝相比,一個靠功勛繼位,一個靠弒父奪位,哪來的可比性。

       帝辛死後,「殷末三賢」的微子投降,箕子北去,比幹呢?

       比幹被挖心證實是捏造,比幹廟的石碑上考證出,比幹比帝辛晚死十多年。但也有部分史料記載,比幹死於亂軍之中,後來姬發為了感謝其功勞而為其樹碑立傳,分封其後代。這樣看,《封神演義》說比幹有「七竅玲瓏心」看來不是杜撰,是真的「玲瓏」呀,通吃敵我陣營。

       其實,就在商朝王族內鬥時,出走了一位奇人,正是這位奇人的離開,加速了商朝的滅亡。出走的這位奇人是誰?他又是如何加速商朝的滅亡呢?



武王伐紂(二)

(二)

       姬發列舉帝辛的四條罪狀,第一條就是:聽婦人之言。實際情況則是女性在商朝的地位很高,可以擔任將軍、大臣,甚至還可以擁有封地。從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墓出土的文物就是最有力的證據,而著名的後母戊鼎就是為了紀念武丁另一位王後婦妌所鑄。而到了周朝,女性地位大打折扣,周建立男尊女卑製度,讓女性依附於男性。商朝女性可以擁有封地,參與國事的權利,自周起與女性再無緣分。而推崇周製的儒生則編造出「帝辛與妲己淫亂失國」的故事來進行粉飾。

       說帝辛不認真祭祀:殷墟的考古發現,商朝末期的人祭和人牲都很少,這可能與「武乙射天」之後,商朝減少了人祭的規定有關。帝辛時期,生產力比之前有了較大發展,被俘的奴隸只有少部分被當做祭品祭天,其余大部則用來從事各種勞動。牛羊等牲畜也更多的用於繁衍後代,很少用於犧牲。這樣一來,保存了較多的社會勞動力,也減少了社會財富的浪費。相反,考古發現周朝前期和中期人殉非常嚴重,遠遠高於商朝末期。周人也很會祭祀並大量使用人牲,這一點,從姬發回到鎬京的獻俘祭奠不難看出。

      《逸周書·世俘》記載:牧野之戰後,周人繼續征伐其他列國,滅國99,服國652,擊斃十八萬人,生俘三十三萬人,驅逐商朝大將飛廉於海濱。此外,周人還捕獵犀牛、虎、熊、鹿等動物,獲取了大量的珠寶財物,使參戰者每人都能裝配盔甲。帝辛自焚後,周人殺了三萬殷商親貴,意圖震懾商人。而這一舉動,則徹底得罪了已經降服的殷商國人,幾乎人人都跟周帶了血仇。甚至放糧也不管用,最後只能在殷商國人虎視眈眈下撤出朝歌。而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姬發攻下朝歌兩個月後就回到鎬京,實是其在朝歌不得人心。之後,周人拉攏安撫住大部分殷商勛貴,但殷商國人的復仇情緒仍然難以平復。小規模的反抗仇殺,在商朝舊地不斷發生。無奈之下,周人只得封帝辛之子武庚管理朝歌。同時,姬發讓自己的三個弟弟,分別把住朝歌的三面監視武庚。而姬發一死,其中的兩個弟弟就聯合武庚造反。造反失敗後,周人將商人四散安置,並製定出一系列歧視性規定,才解決了商人的反抗復仇問題。由此可見,周的占領政策無半點仁德可言。而我們現代用語中的「人事」和「用人」,其來源講的就是周人如何殺人祭天。

       不重用親戚和任用逃犯為官,正表明商朝的進步性。脫離了用人唯親的局限,哪怕是奴隸,逃犯,只要有賢能,就可任命為官。甲骨文中有許多「小臣x」之類的人名,大多是出身卑微之人;而中國第一聖人傅說(yue),就是出身奴隸。因其用人不重視出身,王族成員並沒有太多被委以特權;而周卻實行世官製,用人唯親,所以指責帝辛「遺其王父母弟不用,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」。而且,從出土文物中,看不出帝辛有太多暴行。

       相反,比起帝辛這莫須有的四條罪狀,姬家建立的周朝,對華夏大地可說是禍害千年。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篡改歷史。要讓假的歷史流傳於世,就必須摧毀真的歷史,所以周朝建立後,夏、商兩朝1200多年的《連山易》和《歸藏易》從此失傳。而作為繼承其遺誌的儒家和後世統治者,則更是在毀史和篡改上孜孜不倦。得虧古代技術不發達,能力有限,但即使如此,所毀頗多,今人再難一窺。其二是周禮,孔子推崇周禮,其中重要一點就是尊卑有序,貴族後代永遠是貴族,賤民後代永遠是賤民,孔子是貴族之後,因此推崇。階層固化,其源於周。其三就是男尊女卑,在殘害同族女性方面,無出其右。周朝是開始,儒家發展,直到明清的小腳女人。

       周人說帝辛好女色,可這個好女色的帝辛,加上《封神演義》裏的二子,也才只有三個兒子;而不好女色的姬昌,卻有一百個兒子。

       兩相一比,周滅商,與黃帝戰蚩尤一樣,無非是野蠻征服了文明,然後再醜化文明。

       而文物的可貴之處,就在於史書會因統治階級的需要被篡改,而文物卻深埋地下超越時空告知世人真相。

       那麽,被周人詆毀謾罵的帝辛,是否真如其言?其本人又究竟如何呢?



武王伐紂(一)

(一)

       公元前1046年,周武王姬發率軍從鎬京出發,準備偷襲朝歌。一路上,風吹斷旗桿,盾牌掉在地上摔碎,姬發都認為是不祥之兆,幾次要掉頭回師,被呂尚強硬罵阻後,才硬著頭皮繼續向前。

       此時,年逾七十的商王帝辛(紂王),卻中了呂尚之計,出動20萬商軍主力東征東夷,渾然不知周人偷襲之舉。

       行至孟津,周軍與盧、彭、蜀、羌等方國部隊會合,姬發率領的3000虎賁和45000甲兵,加上其他方國的兵力,聯軍總共十萬有余。心中有底後,姬發加快了行軍速度,哪怕是下雨也再不提掉頭回師的事了。抵達牧野後,聯軍休息一夜。次日清晨,姬發列舉出帝辛的四條罪狀:聽婦人之言、不認真祭祀、不重用親戚、任用逃犯為官。之後,他下令進攻。直到此時,帝辛才得知周人偷襲,倉促之間組織起七十萬人應戰,也有說十七萬。但不管是七十萬還是十七萬,能在這麽短時間內組織起來,足見商朝的組織調動能力。可畢竟周人有備而來,臨時組建的隊伍根本不是對手,很快商人大敗。

       帝辛眼見大勢已去,回到朝歌,登上鹿臺,自焚而死。

       黃昏時分,姬發來到已被攻下的朝歌城。來到鹿臺下,他拿出弓箭,向鹿臺上連射三箭;隨後姬發走下車,登上鹿臺,來到帝辛屍體前,拿出劍刺帝辛屍體,又用黃鉞砍下帝辛頭顱,縣於大白旗上。隨後姬發直奔帝辛的愛妾居所,發現帝辛的兩個愛妾都已自縊,於是,姬發對著她們的屍體射出三箭,又用劍刺她們的屍體,最後用玄鉞砍下她們的頭,懸於小白旗上。做完這一切,姬發才出城回到軍中。

       之後幾天,姬發一直躲在軍中,讓呂尚等人去與商軍殘余部隊作戰。因為帝辛已死,商軍失去主帥,導致商軍混亂不已、喪失戰鬥力。只幾天時間,呂尚等人就把周圍的殘余商軍打敗。眾將歸來獻俘後,姬發押著這些俘虜回到了鎬京。回到鎬京,姬發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獻俘祭奠。

       姬發命人把帝辛的一百名臣屬押到祭臺下,用斧鉞砍斷手腳,聽他們在血水中掙紮翻滾的叫喊聲;又扒光戰場上頑抗武將,和商人核心氏族的四十名族長的衣服,投入到沸水翻滾的大鼎之中。之後,前者和後者都被擡上祭壇,連同帝辛和兩個愛妾的頭顱,以及在戰爭中斬獲的商軍士兵的耳朵,都堆放到巨大的柴堆上焚燒。接著又宰殺了五百零四頭牛,和二千七百零一只豬、羊、狗,作為奉獻給周人祖先和各路神仙的祭品。 

       以上就是根據甲骨文考證,最接近歷史真實的「武王伐紂」,而非周人自己篡改的歷史,和後世那些以儒為尊的跪舔奴才添油加醋而寫的歷史。這裏沒有奴隸反戈,沒有酒池肉林。有的只是考古學家和有良知的歷史學家考證出來的歷史真實。

       而被後世千年詆毀的妲己,在甲骨文的蔔辭中,目前還找不到有關的任何記載。《史記》、《國語》等史書中,對妲己則全是誣蔑之詞。有些考證說妲己是廣西壯族女子,商打敗有蘇氏後,其父把十幾歲的妲己嫁給50多歲的帝辛。帝辛因為寵幸妲己,就建了青陵城,這恐怕就是後世之人詆毀所說的酒池肉林。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姬發攻進朝歌時,妲己不在城中。《世說新語》記載妲己最後被姬發納入後宮,但民間流傳著一個說法:說當年姬發與伯邑考去贖姬昌時,見過妲己。在攻進朝歌後,姬發確定帝辛死亡後,急急忙忙跑到帝辛妃子的住所,沒找到妲己,只看見兩個上吊自殺的女子。於是他下令搜尋,沒過多久,就找到了妲己。姬發本想占為己有,但呂尚因為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姬發,堅決反對;姬發懾於呂尚的威嚴,不敢反對,於是,呂尚下令斬了妲己。姬發惱怒,就把呂尚封在了遠離鎬京的齊地。

       周人的偷襲致使帝辛、妲己雙雙殞命,那麽,姬發列舉帝辛的四條罪狀又是否屬實呢?


 

畫符誰都能畫嗎?

畫符:

畫符誰都能畫嗎?當然誰都能畫。

天地之間,靈物存其間,感符而應,自能顯其靈,此符靈驗之源也。

修煉之人,感靈通神,所畫之符自可靈驗。

俗世之人,心神渙散,所畫之符自無其效。

故人人皆可畫符,唯符之應與不應,則分其人也。

倘世人可心神純粹,持身修正,何有難而求於人也?



掌握情形,才能知人

情形,何為情形?

情者,內情也;

形者,外形也。

《鬼谷子·揣篇》中,有「夫情變於內者形見於外,故常必以其見者而知其隱者」一句。

其意是說,那些情變於內的人,形必顯現於外,所以常用顯現於外的形而知道其隱藏於內的情。

民間所言看情形,掌握情形,就是要知曉內情和外形,看其情形是否相符,內外是否合一,以此而知其真實與否。

如此,才能知人。

尋葬地(四)——潘仝葬父

到了南宋,有個叫潘從源的人,自幼飽讀詩書,很早便考中了秀才,但是怎麽也考不中進士。慢慢的人到中年,眼看自己兒子也要參加科舉,他不想自己的後人像自己一樣。借著自己會堪輿之術,於是便四處尋找風水寶地,以便能在自己死後福蔭子孫。走到興國這個地方,他發現一塊風水寶地,仔細推定後,他認為只要自己葬在此地,後世子孫必定飛黃騰達。但此地離家甚遠,他怕被別人搶先占去,想出個「絕命局」,回去跟兒子潘仝商量。潘仝當然不答應了,爭執了很久,最終執拗不過父親,只能聽從。

      於是潘從源返回興國,故意將牛趕到農田破壞莊稼,與當地村民發生爭執。無理狡辯,抵賴直至大打出手,最後憤怒的村民打死了潘從源。潘仝遵照父親囑咐前去收屍,村民看打死了人,也六神無主。經過一番交涉潘仝說,雖說殺人償命,但終究自己的父親也有做的不對的地方。但自己出門在外,老家又路途遙遠,運送屍體極不方便,就把父親葬在此地,此事就此了結。村民一聽不用殺人償命,只需把老頭葬在當地,也都樂意的答應了。

      後來潘仝還鄉參加科舉,一舉得中狀元。欽點為廣州觀察推官、升至內閣大學士。 其長子潘念為南宋光祿大夫,八子潘毅為護衛都統。其孫潘任(潘毅之子)隨文天祥起兵抗元,被封為征討大將軍。後世子孫遍及南方十三省及東南亞、歐、美各地。



尋葬地(三)——孫堅葬父

到了東漢末年,江東有個小子的父親去世,於是他四處尋訪安葬之地。尋訪到某地,碰見一怪異之人,這人問他道:「你是想當百世諸侯,還是想當四世皇帝?」小子回答說想當皇帝。那人用手一指,江東小子就在他指的地方埋葬了父親。當時富春江漲水,隨水而來的泥沙,在墓地四周淤積,形成一條狹長的沙帶。有人就說:「此沙狹而長,子孫將為官長沙。」後來江東小子出任長沙太守,而他就是斬殺華雄的孫堅,其子孫權建立吳國,至孫皓四世稱帝。


尋葬地(二)——袁安葬父

東漢有個叫袁安的,父親去世時,他的母親讓他去尋訪安葬之地。尋訪路上碰見三個書生,問他去哪裏,袁安就把事情告訴他們。其中一個書生用手指向一處地方,對袁安說道:「若將汝父葬於此地,可官至上公」說完,三個書生道別袁安,走了幾步就消失不見。袁安感到很奇異,就按照書生的指點,把父親葬在那個地方。 

       後來袁安被舉孝廉,官至司徒(漢章帝劉炟時),其子袁敞任司空、其孫袁湯為太尉、曾孫袁逢、袁隗分別擔任司空及太傅。不過,要說名氣最大的,還是率領十八路諸侯討董的袁紹。而「汝南袁氏」四世居三公位,被世人稱為「四世三公」,與「弘農楊氏」齊名。

(《三國誌·袁紹傳》稱「(袁紹)高祖父安,為漢司徒。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,由是勢傾天下。」  

   《後漢書·楊彪傳》亦稱:「自震(楊震)至彪,四世太尉,德業相繼,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雲。」)

(安父沒,母使安訪求葬地,道逢三書生,問安何之?安為言其故,生乃指一處雲:葬此地,當世為上公。須臾不見,安異之,於是遂葬其所占之地,故累世隆盛焉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《後漢書袁安傳》)

尋葬地(一)——韓信葬母

 古人信奉祖先的安葬之地風水絕佳,則會福蔭後人。所以在惜字如金的史書中,有很多記載。

       據說當年韓信在野外讀書,突然聽見不遠處有人在說話,於是他便過去看個究竟。走到近處,只見兩個仙人一般的老者,正指著不遠處的高地討論。其中一個說,此處集天地靈氣,真是寶地呀!另一個道,確是寶地,葬此之人子孫必有將帥之才,封王拜侯。說完,二人便消失不見。韓信驚呆片刻,走到老者所指高地做下記號。回到家裏,他跟母親說了此事,可韓信父親早亡,屍骨也不知丟在何處。於是兩人一商量,剪下了母親的頭發和指甲,包裹在母親穿過的衣服裏。第二天,韓信抱著這些東西,來到老者所指的高地,在他做記號的地方埋了下去。

       後來奪了天下的劉邦,怕自己活不過比他年輕的韓信,假手呂後殺了韓信。其後人為了給祖先洗白,就編造出韓信活葬生母的故事來汙蔑韓信。一個連「漂母之恩」,都用「一飯千金」來報答的人,怎麽可能活葬自己的母親。但凡懂點風水學的都知道,這其實是風水學中「種生基」的歷史記載。可惜的是韓信知兵不知人,亦不聽蒯徹之言,跟流氓講道德,最終害了自己的卿卿性命。

命運多舛的金陵王氣——南京風水

   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《西塞山懷古》中寫到"金陵王氣黯然收","一片降幡出石頭"講的是晉滅東吳的歷史。

      五十二載的東吳是"金陵王氣」的第一次施展,但卻不是第一次被發現。其從第一次被發現,就開始了「金陵王氣」的命運多舛。同樣,也伴隨著歷朝歷代的風雲詭譎。

      公元前333年,楚威王滅掉越國,返程途中路過金陵,看到廬龍山(今名獅子山)一帶「氣射鬥牛,光怪燭天」,紫氣直沖紫微星。隨行的術士,告訴楚威王這是一股王氣。楚威王想,我這常年苦戰滅了越國,剛剛占領的地方怎麽能出現新王。就問身邊的術士,有什麽辦法可以破壞這裏的王氣。 

  術士蔔算之後,發現金陵地處東南,後天八卦為巽卦,巽五行屬木,五行金克木,就告訴威王在山上埋金,以鎮壓之。 於是,楚威王就把作為「厭勝物」的金人埋在了廬龍山。又故意讓人把消息泄露出去,當地人聽說有人在山上埋了金人,紛紛前來挖尋。 百姓為了尋金,挖坑不止,只可惜誰也沒挖出來埋在地底的金人,但卻把廬龍山挖的滿山窟窿。其實這是術士給楚威王獻的一計,「埋金」是假,讓人鑿泄廬龍山的王氣是真。也因此,楚威王成了破壞「金陵王氣」的始作俑者。但僅四年後,楚威王就盛年早逝,其子楚懷王也客死秦國,使楚國實力大削,最終被秦所滅。

      秦統一後,秦始皇東巡路過南京,隨行術士看到南京山勢峻秀,地形險要,告訴秦始皇說,「五百年後,金陵有天子氣」。秦始皇一聽,這還得了,嬴姓可是要做萬世皇帝的。於是,他問術士如何能破掉這股天子氣?術士告訴他只有開山鑿土。秦始皇聽後立刻行動,相比楚威王騙人在山上挖窟窿的小兒科,始皇帝不愧是始皇帝,一出手就是大手筆。他下令開鑿方山,把秦淮河水引入,以破壞「金陵王氣」(風水學上叫「水穿天心」)。怕這些還不夠,秦始皇直接把「金陵」改為「秣陵」,「秣」是餵馬的飼料,意思是這裏只配作為餵馬場而存在。(這段在《輿地誌》 和《景定建康誌》(卷六)中均有載) 

  這是秦始皇最後一次東巡,就在這次東巡返回鹹陽的途中,秦始皇病逝沙丘。三年後,秦朝滅亡。

      蒙恬曾在死前發出長嘆,道:「我如何得罪了上天?竟無罪而被處死?」沈默許久後又說:「我罪本該受死,起臨洮,至遼東築長城,挖溝渠一萬余裏,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地脈,此我之罪也!」於是吞藥自殺。蒙恬所言之」地脈「,正是今人所言之」龍脈「,皆是」王氣「所附。

     三國時,諸葛亮對孫權說南京「鐘山龍蟠,石頭虎踞,真乃帝王之宅也」 。於是,孫權在公元229年,修築石頭城,改名建業。而「金陵王氣」也第一次施展開來。這一施展,南京直接成了六朝古都。

     不過好景不長,到隋時,隋文帝楊堅直接來了個大掃蕩,把建康城所有地表建築全部推平,恢復成菜地。「多少樓臺煙雨中」的「六朝古都」,旬月之間灰飛煙滅。盛唐時,李白遊玩到南京,看到南京的破敗,大吃一驚,寫下了「吳宮花草埋幽徑,晉代衣冠成古丘」(《登金陵鳳凰臺》)的詩句。楊堅又怕毀的不徹底,把名稱也改回了秦始皇時的「秣陵」。

     不過比起同一時代,被楊堅毀掉的另一個六朝古都——鄴城;金陵還算幸運,300多年後南唐建都金陵,而鄴城則從此消失。楊堅呢,最後被楊廣弒父奪位 ,大一統的隋朝也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十八載。

     幾次三番的破壞,使金陵王氣大損,凡定都於此的朝代都是短命的半壁江山。 

     明朝時,朱元璋聽取劉伯溫的建議,填湖營造,補救王氣。在他死後,「靖難之役」發生,建文帝也下落不明。朱棣在南京待了數年後,最終決定遷都北平。

     傳聞朱棣在南京時,身邊有人問他,陛下想大明之國祚久存乎?朱棣大怒,想殺此人,但此人不慌不忙說了一番話。大意是,朱元璋當年建南京城時,沈萬三出了大力,但南京城建成後,朱元璋借藍玉案罰沒沈家財產,殺沈家族人萬余;而作為叔叔的朱棣又搶了侄子的皇位,日後仍會有類似之事發生;又進南京後,朱棣殺了劉伯溫之子,而當年正是劉伯溫設計了南京的風水,這樣一來損了陰德,明朝的國祚不會長久。朱棣聽後,忙問解救之法,那人告訴他只有遷都。一來朱棣在南方殺的人多,不得人心,二來北方元朝仍在,於是朱棣就明曰「天子守國門」,暗避風水之禍,遷都到了北平。 

     明朝中期的風水大家,徐善繼、徐善述兄弟在《地理人子須知》一書中,對南京的風水作了深入的分析,給出了四字結語:垣氣多泄。可不多泄嗎?從楚威王開始一直在破壞,就這還沒停止。

     太平天國時,洪秀全進入南京,殺人拆塔燒寺廟,禍害當地女青年。「無朝不焚,無像不滅」,整整禍害了十一年,最後洪秀全自己吃草中毒而亡,兒子也被清廷活剮。

     到民國時,據傳蔣介石拆了當年劉伯溫所建的金陵塔,導致中華民國和「金陵王氣」同樣的命運多舛。

     真是「金陵慘遭懷璧罪,王氣暗戮帝皇命」!

     

     註:毛澤東當年也曾想定都南京,但周善培說南京又名「金陵」、「石頭城」,又給毛講了「金象生毛」的典故後,毛澤東考慮到自己的姓和小名石三伢子,犯了雙重名諱,便打消了這個念頭。

病之因有三:曰心、曰身、曰食。

病之因有三:曰心、曰身、曰食。

心者,心理因素;

身者,行為習慣;

食者,飲食結構。

心者居半,身食半居。

心理因素導致的疾病占50%,行為習慣和飲食結構導致的疾病合起來占50%。

知其因,療其病,若管取楗。

知道其病因,治療其疾病,就像拿著鑰匙開鎖一樣。

玉掌撫面

玉掌撫面

道家導引術之一,具美容之效。

習練方法:雙掌微曲,輕拍面部肌膚,由額頭至雙頰,由雙頰至下頜,由下頜至眉眼,此為由外而內;再由眉眼至下頜,由下頜至雙頰,由雙頰至額頭,此為由內而外。反復多次,次數由己掌握,以十數次為下限。

註意事項:拍面前手臉要凈,可於洗凈臉後拍,擦幹水拍也可,不擦幹水直接拍亦可;若無條件洗臉和手,也可口呼心呵之氣於雙掌後拍面。

此法長久習練,可緊致肌膚,使容顏煥發。

特於節日贈與廣大女士,祝青春永駐!



風水中:煞有陰陽之分

煞有陰陽之分,亦有無形、有形之別。陰煞暗戮,陽煞直殺;無形難識,有形可辨。

陰煞:陰看窩煞,多主敗絕。外顯為小病小災,暗積隱疾,負情居多,暗病纏身,陰靈夢魘,事多阻滯。

陽煞:陽看窟突,多主貧寒。外顯為災厄橫生,如車禍,病災,或原有之病突然加重;居者性急氣燥,橫生災殃,易招血光,易受外傷。

陰陽煞:陰煞與陽煞可轉化,可互存,如突生暗疾直接暴病而亡即屬此煞。

人居之所,日久無光,致陰奪陽,此為陰氣侵宅;光烈刺目,昃如隅中,此為陽氣奪宅。

無形煞:聲煞,波煞,光煞,味煞及位煞。需特別註意位煞,也叫方位煞,民間所稱「陰煞地」即為此煞,多與磁極混亂,陰煞氣重有關,如古戰場,萬人坑,荒棄村落等,現今之建築多用鋼筋水泥,人為製造的磁極混亂亦可產生陰煞之所。

有形煞:形位物結構或布局所產生的煞氣,如尖角煞,反弓煞,穿心煞,鐮刀煞......

有形煞與無形煞,沒有孰高孰低之分,且有時會雙煞結合,如變壓器就為有形煞與無形煞結合。

命真的越算越薄嗎?

命真的越算越薄嗎?

常言道:是你的搶不走,不是你的搶不來。

命中註定屬於你的東西,無論人、事、物,亦或是福報、災劫,屬於你的終究是屬於你的,豈會因其他原因而遠離。

還有句「福報是可以修的」,這便與陰德改命同理。

所以,命不是越算越薄,而是越算越明。

知道自己身屬何命,擅長何事,短於何處,如何擇事,如何修身。發揮己長,避開己短。

當然,前提是真正算對了,而不是江湖騙子「言一以避十」的瞎算。

自古白馬怕青牛——生肖合婚

民間有言:「向來白馬怕青牛,羊鼠相交一旦休。」大意是說屬馬的不能和屬牛的結婚,屬羊的不能和屬鼠的結婚。為什麽?有人解釋說:屬馬的和屬牛的生肖體型將近,且一個日行千裏,一個力大遲鈍,但總的說來,牛有兩只角,加上牛脾氣,馬自然怕它,打不過就跑,兩者自然難相合。牛和馬解釋了,那羊和鼠呢?總不能說屬羊的溫順,屬鼠的狡猾,狡猾的欺負溫順的吧。此種解釋荒謬至極!這其實是奇門遁甲中地支六害的說法。地支中午為馬,醜為牛,未為羊,子為鼠,因子醜六合,午未六合,但子午相沖,醜未相沖,互把對方的六合方沖去而破合,所以為害。好比你的合夥人準備出資和你做生意,結果一個人在他面前造謠,說你以前做生意坑過同學,害過朋友,把你的合夥人嚇跑,那麽這個人對你而言便為害。至於屬馬的能不能找屬牛的?屬羊的能不能找屬鼠的?那是要看四柱八字的,而不是簡單的僅憑一個年柱地支來定。


口訣:

自古白馬怕青牛,十人相伴九人愁,匹配若犯青牛馬,光女家住不停留。

羊鼠相交一旦休,婚姻匹配自難留,諸君若犯羊與鼠,夫妻不利家景愁。

蛇虎配婚如刀錯,男女不合矛盾多,生兒養女定何傷,總有骨肉相脫離。

兔子見龍淚交流,合婚不幸皺眉頭,一雙男女犯爭鬥,苦如黃蓮夕夢愁。

金雞玉犬大不宜,合婚雙方不可遇,兩屬相爭難躲避,世人一定要禁忌。

豬與猿猴不到頭,朝朝日日淚交流,男女不容共長久,合家不幸一筆勾。

鬼谷子《抵巇》——「事之危也,聖人知之」

     如果說鬼谷子是最早發現「蝴蝶效應」的人,一點也不為過。《抵巇》中載「巇者,罅也。罅者,澗也。澗者,成大隙也」,「經起秋毫之末,揮之於太山之本」,大意是講,事物變化之初都是微小的征兆發展而成巨大的改變。「其施外,兆萌牙孽之謀」,聖人對外施展謀略,早在事情處於萌芽狀態時就開始謀劃了。所以,鬼谷子想要告訴我們的是:要用聯系的、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變化。

    公元前453年,晉國的智伯率韓康子、魏桓子攻伐趙襄子,趙襄子派大臣張孟談以朝見智伯為名而私會韓、魏二人,勸說二人合攻智伯。謀既定,張孟談又朝拜智伯出來,正被智伯的族人智過在轅門外遇見。智過就進去見智伯說:「韓、魏將有變化。」智伯問:「怎麽了?」智過說:「我剛才在轅門外遇到張孟談,他顯得很騖持並且顯得很得意。」智伯說:「不對,我已與魏桓子和韓康子約好了,打下趙後就三分其地,他們一定不會欺騙我,你不要妄說。」智過出來後總是放心不下,就去見了韓、魏二人,回來對智伯說:「韓、魏二人色動意變,一定將不利於大王。不如現在殺了他們!」智伯說:「我們兵駐晉陽已三年,早晚就要攻下趙而三分其地,怎能有其它的心思?你不要再說了。」智過說道:「如果不殺,就趕快去親近他們。」智伯問:「怎麽親近呢?」智過說:「魏桓子的謀臣叫趙菱,韓康子的謀臣叫段規。這兩人都是能改變他們君主意見之人。大王應與他們約定,破趙後就封二人一人一座萬戶的城池。這樣,韓、魏二人之心可不變,而大王也就得到您所想要的了。」智伯說:「破趙後要三分其地,現在又要分給他們兩人各萬戶之城池,那我得到的豈不是更少,不可如此!」智過見自己的計謀不被采納,說的話智伯又不聽,就逃走了,並改姓輔氏。

    張孟談聽說後,就去見趙襄子說:「我在智伯的轅門外遇見了智過,看來他對我有了懷疑。他進去見智伯,出來後不久就改了姓,故有此疑。今天晚上如不攻智,必有後患。」趙襄子說:「好吧。」於是派張孟談去見韓、魏二人,約定晚上殺掉守堤的官兵,然後放水淹智伯的軍隊。智伯的軍隊被水一沖,都慌著去救水,一陣大亂。這時,魏韓兩支軍隊從兩側圍攻,趙襄子率軍隊正面迎擊,大敗智伯軍隊,活捉智伯。

  智伯後來被殺,家族被滅,土地被趙、魏、韓三分,智氏滿門盡滅,唯有輔氏留存至今。

    智伯「不察其辭」導致「近而不可見」,最終落得個身死族亡;再三提醒他的智過卻通過「見微知類」、「先事而生」,保得一族血脈得以留存。

  「事之危也,聖人知之,獨保其身;因化說事,通達計謀,以識細微。」(當事情有危險的征兆時,只有聖人才能覺察知曉,並且能做到保全自身,根據事物的變化來說明事理。通曉各種計謀,發現細微之處,並提前預防。)不正是智過所做的嗎?至於所提的計謀,智伯不聽,智過也選擇了「退為大儀」。

    西晉開國元勛太尉何曾,經常陪著武帝司馬炎赴宴,回來後告訴幾個兒子說:「皇上創建了基業,並要把基業傳給後世子孫,然而我每次在宴會上,卻從未聽他說過治理國家和圖謀久遠的謀略,只是說些平生的常事,他的後世子孫恐怕就很危險了。他的太平基業,也僅就到他個人一身而已,他的子孫真夠擔憂的呀!你們還可以安然無事。」他又指著自己的幾個孫子說道:「你們這一輩人必秧及禍亂!」

  後來,經「八王之亂」,何曾的孫子何綏被東海王司馬越誅殺。他的另一個孫子何嵩哭著說:「我的祖父真是大聖人啊!」

    作為普通人,我們改變不了大勢。但預知大勢何時而來,可以讓作為普通人的你我提前做好準備,而不被颶風所毀,這就需要我們覺察危險來臨前的征兆。這方面,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可借鑒的經驗。

    西漢未年,巴郡的任文公看到王莽攝攬朝政,知道天下將要大亂,於是,他督促家人們背負百斤重的東西,環繞自家的房舍急速奔跑,每天都要跑上幾十次。人們都不知這是為了什麽。後來,兵鋒四起,天下大亂,外出避難的人很少有逃脫的,只有任文公家無論大人小孩兒都能背著糧食而快速奔跑,才都幸免於難。

    唐朝未年,有個東院主,負責管理皇帝行宮的東院,看見岐王李茂貞和梁王朱溫互相爭鬥(人稱「岐、梁爭長」),知道天下將要大亂,就整天把豆子、谷子等糧食磨成粉,挖出土溝埋在裏面,再在上面塗抹掩蓋,並在上面蓋上房屋,而且增加很多房屋的木料,滿院的人都譏笑他,以為他發瘋癲了。等到大亂到來以後,糧食盡,木柴絕,百姓們連藏在地窖裏的東西也被岐王李茂貞奪走,許許多多的人都被餓死了。這時,東院主扒掉房屋上的木料劈成木柴,挖開土溝拿出糧食,拌上水熬成粥,使不少人得以幸免。

    明洪武初年,嘉定安亭,有個叫萬二的江南富商。有人從京城回來,他過去打聽京城有什麽見聞。

    那人說道:「也沒什麽大事發生,倒是朱皇帝做了一首詩廣為流傳。詩曰:

    百僚未起朕先起,百僚已睡朕未睡。

    不如江南富足翁,日高五丈猶擁被。 

    萬二聽罷,嘆息道:「不好的兆頭出現了!」回家後萬二馬上安排出去避禍,他把家財委托幾個能幹的族人掌管,自己買了一艘巨船載妻子兒女泛水漫遊,到洞庭湖和湘江一帶去了。果然,朱元璋對江南富豪開始了明朝版的社會主義改造(搜刮斂財)。不到兩年,江南大族,一家一家地被抄家定罪,獨有萬二避禍在外,躲過一劫,後來家業興旺。

  萬二通過一首詩,使家人免於大禍,這不正是鬼谷子所言「察其辭」的應用嗎。而任文公和東院主則是根據歷史「反往以驗來也」,做到了「遠而可知」,使家人免於禍患。

    在21世紀的今天,萬事萬物聯系更加緊密。一件小事就可以像蝴蝶振翅那樣,引發一場世界風暴。

    軍事強人卡紮菲做夢也想不到,鄰國突尼斯一個賣水果的青年布瓦吉吉自焚,居然會讓他的獨裁統治灰飛煙滅,自己也中彈身亡(「事之危也」,其人不知)。當其他國家的獨裁者都逃去了沙特,卡紮菲卻威脅要對國內反抗示威民眾使用武力,準備打仗,結果他的親密戰友,他身邊的高官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,紛紛退黨叛逃。好多在國外的外交官不回國,舊政權的大量官員拋棄卡紮菲尋求避難,在國內的許多官員卻組建了臨時政府,和卡紮菲對抗起來。「近而不可見」,看不清周圍人。那些平時嘴上支持他、擁護他的人,卻成為了對手,最終置他於死地。

    作為普通人,如何做到預先知曉將要發生的事情(先事而生)?「揣情」(鬼谷子第七篇)。

    可以讓人在事情有危險征兆的時候,提前覺察知曉,提前準備,做到保全自身。

十二生肖犯太歲,是真是假?與棉鞋過冬有何關系?

很多人問在下,市場上的十二生肖犯太歲的說法是真還是假?

先問各位一個問題。你在冬天是否只穿一雙棉鞋,就可以過冬?而不用穿棉衣、棉褲?

再問各位一個問題,八字是幾個字?

此問簡單,相信各位都能回答。

那麽,再普及一個知識。犯太歲,是一個人的八字和當年的值年天幹地支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結果。這個結果具體分為沖太歲,刑太歲,破太歲,害太歲,四者統稱犯太歲。犯太歲還有一種說法,叫流年吉兇。同前者相同,就是流年的天幹地支與一個人的八字相互作用的吉兇。表述雖二,其理相同。

如今,市場上的十二生肖犯太歲之言,依地支的沖刑破害,只講十二生肖值年地支與個人八字的年柱地支關系,其余七字蓋不論及。豈非可笑!

究其因,不過是誆騙唬弄蠢愚之人,讓其破財買物罷了。

知曉這些,再去回答第一個問題,在冬天,是否只穿棉鞋過冬?

手少陽三焦經不通的常見癥狀

 

掌上奇門訣

掌上奇門訣(觀神): 掌中奇門氣色觀,休生與開三吉同。 開門紅潤財官利,出兵商賈皆大吉。 傷杜五門青且暗,破耗傷身災盜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