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王伐紂(三)

(三)     

       帝辛,商朝最後一代君主, 在位39年(前1085-前1046年)。按史書記載,帝辛聰敏過人、高大帥氣、力量超群、文武兼具,典型的商朝版「高富帥」加文武雙全。帝辛之帥,只能通過史書記載的「長巨姣美」去想象了;但帝辛的力大無窮,則可以通過「倒曳九牛」和「撫梁易柱」兩個故事了解。道家導引術中的「倒拽九牛尾」,源起便是帝辛的「倒拽九牛」,後來,這一式被少林寺收入《易筋經》,至今流傳。

       繼位前,帝辛多次帶兵征伐東夷,屢立戰功。繼位後,帝辛在發展國力的同時,繼續對東夷用兵,將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。但正是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,給了周人可乘之機。

       商朝在「兄終弟及」和「父死子繼」的王位繼承問題上,曾發生「九世之亂」,使得商朝的王族內部損失慘重,離心離德。雖然祖甲改革有一定緩解,但王族內部革新派與守舊派仍然爭執不下,且互相傾軋。被孔子稱為「殷末三賢」的微子,是帝辛同父同母的哥哥。因其母在微子出生時為妾,而帝辛出生時成為正妻;所以帝辛為「嫡長子」,而微子卻是「庶長子」。當時,擁立微子的也大有人在,但最終因軍功和「有妻之子,不可立妾之子」的「嫡長子繼承製」而敗下陣來。「殷末三賢」的另外兩位比幹、箕子,是帝辛的叔父,如果按「兄終弟及」的老規矩,二人極有機會得到王位,而「父死子繼」的王位繼承製和貴族公議製的廢除,使得他們牢騷滿腹,積怨已久。商朝王族以三人為代表形成了盤根錯節,態度強硬的反對陣營。

       在反對陣營的處處掣肘下,帝辛一邊打壓神權、不用貴戚,一邊破格任用奴隸和外來人才,這其中有不少其他部落的逃臣,如費仲、飛廉、惡來等。朝歌被周人偷襲攻占後,飛廉、惡來仍率部征戰沙場,最終以身殉國。而微子則拿著商族王室的宗廟禮器,袒露上身,反綁雙手,跪著向前乞降。這一幕,做為長輩的箕子實在看不下去,所以率部北上,去了朝鮮。後世一直存在一個疑問,帝辛攻打東夷,朝歌空虛的消息,周人是如何得知?而且從周人出兵的速度看,事先早有準備。要知道,在商周之際,交通信息傳輸條件相當不便。除非商朝內部有人不斷給周人傳送信息,而且還必須是能接觸到軍國大事級別的人物,那麽至於是「殷末三賢」中的哪一位?看看周朝後世對誰贊揚極佳便可知。周人篡改的史書中把膠鬲做為間諜,一個管魚鹽的小官兒,怎麽可能比以上三位知道的更清楚。膠鬲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傳遞信息的人,而非透露和出賣信息的人。

       牧野之戰時奴隸倒戈一說,已經被證實是現代有奴派學者根據史書而臆斷的說法,但反對陣營的王族勢力所帶領的部眾倒戈卻未排除。

       有句話「不怕神對手,就怕豬隊友」,可到了帝辛這兒是「不怕神對手,就怕賣隊友」。周人攻來時,商朝王族有迎戰的,有觀望的,甚至還有帶路的。而商時的大邑無墻,帝辛無法據城堅守,不管是出於自身的驕傲,還是出於商朝王族的尊嚴,他沒有投降和逃跑,而是選擇了自焚。烈焰焚身,這可比後世的許多皇帝強的不是一星半點;秦始皇不讓身邊的人說「死」字,隋煬帝走到哪都隨身帶著毒藥,天王洪秀全怕被千刀萬剮直接吃毒草自殺,沒一個敢直面死亡。後世總拿帝辛和隋煬帝相比,一個靠功勛繼位,一個靠弒父奪位,哪來的可比性。

       帝辛死後,「殷末三賢」的微子投降,箕子北去,比幹呢?

       比幹被挖心證實是捏造,比幹廟的石碑上考證出,比幹比帝辛晚死十多年。但也有部分史料記載,比幹死於亂軍之中,後來姬發為了感謝其功勞而為其樹碑立傳,分封其後代。這樣看,《封神演義》說比幹有「七竅玲瓏心」看來不是杜撰,是真的「玲瓏」呀,通吃敵我陣營。

       其實,就在商朝王族內鬥時,出走了一位奇人,正是這位奇人的離開,加速了商朝的滅亡。出走的這位奇人是誰?他又是如何加速商朝的滅亡呢?
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掌上奇門訣

掌上奇門訣(觀神): 掌中奇門氣色觀,休生與開三吉同。 開門紅潤財官利,出兵商賈皆大吉。 傷杜五門青且暗,破耗傷身災盜臨。